评估背景
现代化城市治理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家、区域发展的共同议题。全面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助力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实践,是以数字化创新引领城市升级转型的重要机遇,是以人为本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用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宜居度,进一步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优化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需求为导向,紧扣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强化顶层设计,促进数据资源的活化共享和开放利用,着眼于市民和企业真实需求,合理应用新兴数字技术,创新城市基层服务与治理的模式,扩大城市智能服务供给,提升城市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营造一流城市营商环境与人居环境,实现新型智慧城市高水平协调开放发展。
为了紧跟当前发展要求和未来趋势,准确把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及时总结各地建设经验和创新做法,为“十四五”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提供参考,智慧中国年会组委会开展“第十一届(2021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活动”,全面诊断我国城市“智慧化”水平,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评估原则
本次评估站在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视角,从智慧城市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运用互联网工具、问卷调查等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数字经济等方面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客观反映各地区智慧城市发展水平。
本次评估聚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结合智慧城市发展新走向,在第十届的基础上,指标设计突出规划与顶层设计、数据要素市场、城市治理创新、智慧环境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强化对“十四五”智慧城市建设的前瞻性研判。
本次评估从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实效目标出发,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群众和企业的“享受度”和“满意度”为重要评价标准,强化对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规划评估,以帮助各地区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推动形成以评估推执行、以反馈促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评估目的
立足挖掘“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活动”的品牌和行业影响力,基于2011年至2019年九届智慧城市评估工作,结合城市发展新动向新要求,2020年继续开展第十届评估活动,旨在建立跟踪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实践的长效机制,挖掘并推广一批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形成共建共促、交流学习的公共平台,具体评估目的如下:
深化理论研究,引导各地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行动方案、实施路径规划编制。 通过对智慧城市内涵体系及发展规律的深度分析,全面展示智慧城市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支撑各省市的顶层设计等规划和政策制定,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创新发展。
完善评估体系,总结城市发展现状,支撑领导决策。 构建科学的智慧城市评估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展现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为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源统筹和管理决策支持,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主体提供事实依据。
准确把脉现状,前瞻智慧城市发展方向,提出发展路径。基于评估过程和结果,准确把脉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各地区的典型实践和应用,强化横向对比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与推进策略。
评估方法
1.数据采集方法
前十届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主要通过依申请公开、文献调查、网络调查等方法采集数据,第十一届评估将强化问卷调查数据采集和国脉城市数据库的分析比对,实现城市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政府数据和民间数据的融合利用,进一步提升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依申请公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依申请公开的方式,向各地市相关委办局提出申请,获取相关智慧城市数据与信息。
文献调查:通过查阅各个样本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与相关文献等资料,获取第一手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网络调查: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和信息,如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统计局及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相关信息,或其他官方公布的资讯。
网络调查:一方面根据指标考核点编写政府部门数据清单,了解并搜集对应相关数据;另一方面围绕智慧城市实效进行考核,设计市民体验调查问卷,了解市民对智慧城市应用的享受度和满意度。
城市数据库:充分利用国脉互联多年来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智慧化评估工作形成的城市数据库,搜集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2.研究分析方法
在定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强化材料的归纳总结和区域的比较分析,提升评估结果对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意义。
定性分析法:依靠评估团队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对采集数据和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判断。
定量分析法:主要采用有效法、基准线法、差值法、标杆法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使评估结果科学有效。
抽样调查法:按一定比例抽取城市开展调查研究,再将调研结果按抽取的相关比例进行相应放大。
归纳总结法:分析全国智慧城市发展方面的数据,对各方面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面临的困境和不足,总结出有效的思路和对策。
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情况,提炼智慧城市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以及可供滞后地区借鉴的发展策略。
评估范围
第十一届评估范围以住建部2012年、2013年、2015年连续开展的三次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以及部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为基础,共选取150个样本城市。开通自愿报名通道 ,如愿意参加第十一届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的政府单位,均可通过页面下方的联系方式报名参加
评估指标
1.设计思路
基于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模型,第十一届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设计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各地落实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的重要抓手,准确把握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及时总结各地建设经验,秉承“以评促建”的理念,遵循“客观性、导向性、时效性”等原则,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在第十届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强化对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的顶层设计考察,对数字市民等前瞻方向进行细化。
2.指标体系
按照以上构建思路,指标框架充分考虑了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 水平、数字产业发展、智慧民生建设、智慧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具体设置数字基础、智慧治理、数字经济、数字市民、智慧民生、智慧环境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详见下表)。
评估结果
1.评估成果
本次评估活动主要有一项评估成果,即《第十一届(2021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并将于2021年11月25日在智慧中国年会组委会举办的“智慧中国年会(2021)”上发布。
2.奖项设置
本次评估活动将根据第十一届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并结合各城市单项得分及实际情况,主要设置四个奖项30个名额,具体如下:
智慧城市建设综合领先奖 10名
智慧城市建设创新示范奖 10名
智慧城市建设专项奖 5名
智慧城市建设进步奖 5名
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智慧中国年会组委会
承办单位: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国脉互联官方网站(www.govmade.cn)
官方微信:国脉研究院(ethinktank)、电子政务智库(come2egov)
2.专家组与执行组
表 2 评估工作专家组和执行组(拟)
实施团队 名单 职务 主要职责
专家指导组 高新民 国家信息中心原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负责整个评估过程的指导工作
吴志刚 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副主任
郑爱军 国脉互联CEO、国脉研究院院长
项目执行组 王芹 项目组组长,国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负责评估指标设计、 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与 报告撰写等项目执行工作
欧轩琦 研究员
吕维悦 研究员
孙超丽 研究员
姜洁蓉 助理研究员
尤凯 助理研究员
实施计划
1.评估指标初步设计阶段——8月5日-8月15日
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相关理论研究,初步设计“第十一届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估范围、选取评估样本,形成评估活动方案。
2.指标体系讨论完善阶段——8月15日-9月15日
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业内专家、地方政府、建设企业、研究机构等意见,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3.数据采集与评估阶段——9月15日-10月30日
实施评估工作,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数据目录、调研问卷,开展数据采集、评估、校对及整理等工作。
4.统计分析与总结阶段——9月30日-11月15日
客观、公正地开展统计分析,撰写《第十一届(2021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5.结果发布与交流阶段——11月25日开始
2021年11月25日正式发布评估结果、优秀城市获奖名单及优秀解决方案,详细解析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取得成效、存在问题以及下步推进策略建议等。
联系方式
(1) 智慧城市参评报名及20强案例参选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芹
电 话:15229243930
邮 箱:2493717547@qq.com
(2)智慧城市优秀解决方案参选报名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芹
电 话:15229243930
邮 箱:2493717547@qq.com
我要参会
我要参评
我要合作
问卷调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