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会议动态
分享到:

关闭

分享到微信

重磅 | 第十二届(2022)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及25个实践案例隆重发布
来源:国脉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2-12-22 23:51 文章浏览:578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助力政府、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中国建设,由智慧中国年会组委会、国脉研究院联合主办,国脉互联数字发展(浙江自贸区)有限公司承办,瑞晨科技、网景盛世、思贤科技、星鸟监测4家企业支持的“2022智慧中国年会”于12月22日在浙江舟山财富大酒店隆重召开。本届年会以“构建数据共同体 走进智能新时代”为主题,邀请了界内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观察者、思考者开展深入探讨、交流与合作。

会上,国脉研究院智慧城市评估中心主任助理叶徐代表智慧中国年会组委会和国脉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二届(2022)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及25个实践案例榜单。

---以下为《报告》发布内容精选---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五大”特征

国脉研究院智慧城市评估中心主任助理叶徐在发布评估报告中表示,我国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具有显著的“五大”特征,可称之为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式智慧城市,主要有五个特征。

新范式。 以人为中心,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以资源共享、产业融合、服务升级为抓手,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强化数据中台、业务中台能力支撑,协调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建设,实现数据零壁垒、协同零边界、服务零距离,形成多主体高效配合、多要素有力支持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新要素。 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智能系统。来自自然空间、物理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多元异构数据融合,构成了数据底座,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城市海量数据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的决策信息,赋能政府决策、城市运行、产业经济发展。

新算力。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所依赖的数据具有来源多样化和异构性的特点,同时涉及城市居民隐私和安全问题,边缘计算可以在云上靠深度学习生成数据,而在设备本身执行模型的推断和预测,能够改善信号延迟问题,提高实时处理速率,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在新旧设备之间灵活部署,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新生态。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形成从过去各个系统软硬件的组合,向共生、共治、共赢的生态体系演变。从参与主体来看,将形成政府、企业、供应商、市民的多方共治生态。从建设过程来看,将形成规划、建设、运维、服务于一体的运营生态。

新基建。 以5G、数据中心、城市大脑、产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改变了传统智慧城市底层架构,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底座。通过全面布局智能感知设备,空天地海四位一体的网络新设施正在形成,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正在全面融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正从传统地基网为主向立体化布局转变。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深化提升的关键时期

评估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现已进入协调发展、深化提升的关键时期阶段。智慧城市发展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城市“智慧化”水平整体提升。 2022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工作采集163个城市,平均得分为58.72分(满分100分),较2021年提升了12%,得分最高的城市为杭州,总分89.8分。总体来看,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平均水平较2021年有所提升,但离散性趋势依旧明显。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摆脱单打独斗的局面,在建设理念上持续创新,城市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改革、智慧城市与数据治理等主题,体现了较强的创新意义。

二是做强平台支撑,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评估结果显示,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40多个样本城市已建或在建全市统一的物联感知平台,近80%城市充分利用智能灯杆、智能井盖、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等载体,部署城市数据采集智慧感知节点,汇聚城市运行、应急、交通、消防等领域物联感知数据,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管理“自动感知、快速反应、科学决策”。

三是深化应用创新,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实践积累。 深化城市治理 “一网统管”方面,本次评估的163个城市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探索“一网统管”市域治理新模式,基层治理、应急管理、生态治理指标得分率分别达到62.69%73%62.26%。在优化公共服务“一网通办”方面,163个样本城市为企业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办事服务、政策服务、民生服务指标得分率分别达到71.62%51.73%71.54%。在强化数字经济“一网赋能” 方面,40个样本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42个城市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0%以上,83.43%的样本城市培育了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宁波、重庆、杭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培育“小巨人”达到2800多家。

四是统筹规划,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体制机制。 各城市在做好顶层规划,制定标准体系,分级分类保障数据安全方面高度重视。评估数据显示,67.48%的样本城市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了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或数字经济等相关规划文件,出台了与智慧城市建设专项工作的年度计划、行动方案、工作要点等。近30%的样本城市开展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落实基础平台国产化,确保相关技术的自主可控和链上数据安全。近70%的样本城市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风险评估、检测认证等制度,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

五是加强素养培育,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我国智慧城市提升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该能力培育关键在于人才建设,包括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科研、工程、技术、管理等各级人才。评估数据显示,一级城市“数字素养”指标的整体平均得分为8.94分(权重为15分),平均得分率为59.63%。杭州、南京、成都的数字素养水平位居前三,得分率分别为85.33%79.33%75.33%。地级市“数字素养”指标的整体平均得分为7分(权重为15分),平均得分率为46.67%11个城市的得分率超过60%,其中,无锡、苏州、珠海的数字素养水平位居前三,得分率分别为80%80%72%

三、三“个”难点堵点应引起重视

本次评估数据显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在全面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当然也面临着不少难点堵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慧城市的统筹管理和顶层规划已经成为普遍趋势,但是在标准制度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整体性不足。部分城市的机制体制不全、统筹协调力度不强、安全保障体系不统一的现象较为突出,影响智慧城市统筹规划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二是评估调研的样本城市分布在31个省份,各城市感知基础设施和网络连接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平台已经进入了巩固提升阶段,但是部分样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建立一体化城市管理平台,基础设施和综合平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情况仍然存在,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仍有距离。三是从全量的163个样本城市来看,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数字经济的应用效果未得到全面发挥,“重建设轻管理、重建设轻运营、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大部分市民可以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城市服务便利,但是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面对的“数字鸿沟”尚未全面解决,44%的样本城市在数字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存在基层数字化专业人才缺乏问题。

报告围绕五个方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了展望:一是集约导向,统筹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二是标准牵引,统筹数据驱动与安全保障;三是韧性为要,统筹技术应用与制度融合;四是运营多元,统筹平台赋能与业务创新;五是生态共建,统筹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

会上,组委会公布了25个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实践案例。其中,获得持续领先型智慧城市奖项的有:杭州市、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无锡市、苏州市、雄安新区;获得特色突出型智慧城市奖项的有:宁波市、南京市、广州市、成都市、天津市、张家港市、深圳福田区;获得应用主导型智慧城市奖项的有:武汉市、青岛市、济南市、重庆市、厦门市、合肥市、无锡梁溪区;获得协同发展型智慧城市奖的有:嘉兴市、温州市、珠海市、成都成华区。